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百年回顧──華人基督徒著作 從作者入手追溯

百年回顧──華人基督徒著作 從作者入手追溯


梁家麟
  
  吾生也晚,錯過了上世紀大半日子,故要參與世紀書選的任務,委實超過自身能力,此絕非客套之言。我只能就簡陋的知識所及,並讀過的有限書籍,提供一些偏頗意見,甚難作持平公允的評議。
  對五十年代以前的出版概況,我全無第一手經曆,所有的僅是從書本里窺知的二手報導。譬如說,謝洪賚是二十世紀初華人教會非常重要的作家,我曾拜讀過他的《中國耶穌教會小史》,覺得甚有開創性價值,但這不應是影響巨大的作品。張亦鏡在二十年代非基督教運動期間奮力為福音爭辯,他的《批評非基督教言論匯刊全編》頗有曆史地位,但又好像在一般信徒中間不夠普及,銷量亦不驕人。
  且從作者入手追溯。要說單一原創中文作品對華人教會的影響,倪柝聲的《屬靈人》必然穩占一席位,這是倪柝聲在1929年,即他廿四歲那年完成的,當時他大病未愈,自覺不久於人世,故急於把從閱讀西方作品得來的想法引介給華人。此書絕大部分內容(要非全部)都是抄襲的,典型的以譯代著,所以也很難說是華文原創著述。不過,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創造一套中文屬靈詞匯,對華人教會造成廣泛而長期的影響。倪氏日后的其它著作,包括廣為人知的《正常的基督徒生活》與《工作的再思》等,都再無法產生這般重大的沖擊力;尤其在倪氏自立門戶以后,他的著作的影響力便較集中在所建立的教派了。《屬靈人》是屬靈神學的代表作品。
  在四十年代以前,王明道的作品主要刊載在他創辦的《靈食》雜志,出版單行本的僅數種,如《現代教會的危機》、《真偽福音辨》(初版)和《信徒處世常識》等,全為護教與生活教導性的,原創性不高,談不上有完善的思想體系。
  他有一定的讀者,但無論是知名度或影響力都不算頂級。王明道的曆史地位與作品流播幅員,主要是五十年代遭到政治迫害后才陡增的。對筆者而言,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五十歲那年出版的自傳《五十年來》,及1954年增訂再版的《真偽福音辨》;前者影響一般信徒最深,后者則有重大的曆史見證價值。要在其中挑選一種的話,我個人選擇后者,作為信徒傳記的代表。
  宋尚節本人沒有寫過很多東西。他的同工王學敏與鄭遂藍分別為他記述的《我的見證》與《工作的回顧》有相當的讀者群,但大致上是作者的知名度帶起了書籍的認受度。我對他的作品一本不選。
  賈玉銘這位基要派大神學家的作品得挑出一本,但不容易。他的《神道學》在五十年代以前,受重視程度不及赫士的《教義神學》,惜后者不是華人作品。他的《聖經要義》氣魄宏大,覆蓋全面,為陳崇桂的《聖經總論》所不及,至今尚有人參用。作為聖經神學論著的代表,晉身十大書籍應無太大爭議。
  趙紫宸好幾本書籍,包括《耶穌傳》與《聖保羅傳》都甚具曆史價值,要選一本的話,我推舉他的《基督教哲學》。即使我們不同意他的自由主義神學思想,也得承認在芸芸眾本色化作品中,特別是有關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和基督教如何面對現代思潮方面,此書有深邃的思考,放在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仍有參考價值。至於其它自由派作家如徐寶謙、謝扶雅等,就可以不理了。
  吳耀宗在五十年代以后中國大陸的基督教會有壓倒性的地位,但他的著述僅是書憑人貴,必要提一本,作為基督教如何面對時代轉變,及日后盤躆中國教會半個世紀的三自神學的雛型代表的話,就選《黑暗與光明》吧。不過,如同他的其它多數作品,這本僅是他的時評雜文的合集,不是一本首尾自足的論著。
  有關工具書的代表方面,原創作品不多,我選丁良才的《耶穌聖跡合參》。這書較陳瑞庭的《聖經人名地名意義匯編》更有原創性一點。
  至於信徒每日靈修讀物,原來最具影響的是《荒漠甘泉》,但這是翻譯作品;略可比擬的是陳崇桂的《靈修日新》。
  詩歌方面,如果也得顧及的話,我選蘇佐揚的《天人聖歌》。不過,兩本都不選也可以。
  下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若從長期性的影響力說,得提陳終道的《新約書信講義》。這套華人著述的釋經作品,三十年來一直廣為華人牧者信徒使用,並且繼續在中國大陸與海外產生貢獻,可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具時代性關懷的著作,我選楊牧谷的《復和神學與香港教會》。作為一本針對本土問題而撰述的神學巨構,本書有極大的曆史意義,雖然從內容及結構上說,它都是接近文集過於一本精嚴的論著。
  抱歉這本書所討論的是關乎香港而非台灣的議題。台灣方面類似的著述,就筆者有限資料,我只能胡亂代選《出頭天: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史料》,不過,我知道會有許多人不以為然。(這兩書是二擇其一,故合算一本。)
  談得較個人一點,台灣有好些作家是我很喜歡的,包括周聯華、康來昌與王貞文…等,要在其中選一本入世紀書選,應是周聯華的《神學綱要》。這本書的原創性與本土性較趙紫宸的《神學四講》不遑多讓,但嚴謹與周延程度則遠勝,它亦較另一本我同樣喜歡的林鴻信的《教理史》要周密一點。
  再個人一點,對我的成長影響較大的文學與哲學書籍,隨口說得出來的有蘇恩佩的《死亡別狂傲》、梁燕城的《苦罪懸謎》、吳永泉的《信仰問題》…等;我喜歡的當代香港文學作家,尚包括文蘭芳、胡燕青…等。我憑私心選一本蘇恩佩,作為十本的壓軸吧。
  
  轉自《校園》

自由主義神學

自由主義神學
維基百科
(重定向自自由主义基督教)


自由主義神學, 是當代基督教的「激進的」或「現代主義」運動,通常有以下特徵:

相對於保守的基督教而言,其內部觀點呈多元化
接受對於聖經的高等批判,以及對聖經中超自然內容的質疑(如童女感孕等)
拒絕只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聖經,拒絕聖經無誤論
多元化的上帝觀,包括一位論的上帝觀
相對於保守的基督教而言,在救贖的問題上持更寬鬆的觀點,包括普救論的信念
近年來主張包容少數族裔,婦女和不同性傾向者
更願意接受基督教以外的觀點(如其他信仰和哲學傳統)
更傾向於以現代科學對正統神學進行重估

目錄
1 難以定義的基督教自由主義
2 歷史
3 參考文獻
4 人物
5 參看



難以定義的基督教自由主義
自由派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其觀點的多樣化,這也使得如何確切界定何為基督教自由主義變得十分困難。由於思想上接近進步主義,自由派也時常被稱為基督教進步主義。事實上,從保守到溫和乃至自由的各種觀點之間還是存在一定連續性的。在神學自由主義者中,有些可能比其他更『自由』(Liberal),而在保守的福音派或許比基要主義者更『自由』。一個人既有可能在政治上持左派『自由』的觀點,同時在神學上保持正統和保守。

無論如何,『自由』(Liberal)一語總是意味着基於個人主義的一種對基督教的激進態度。這種態度主要體現在對個人主體經驗和自由主義的強調,以及尊重個人在傳統的保守正統以外的觀點。自由派基督徒有時認為保守派缺乏同情、憐憫、愛心和包容,而後者有時認為前者拋棄了基督教的信仰。保守派與自由派基督徒之間的爭議通常就出於這樣的原因。

另一個問題是任何信奉其他傳統基督教會的人,都可以同時接受自由派神學,而不需要實際上改宗脫離本來的教會的,所以自由派其實是「教派」而不是「教會」。


歷史
基督教自由主義的一些原則體現在許多基督教的傳統中:從早期教會,修道運動,教會的醫治事工,天主教和新教教會,一直到羅斯福新政背後美國19世紀的社會福音運動,以及20世紀反種族主義的民權運動和南美洲的解放神學運動。 在十九世紀的前半葉因為受到德國浪漫主義及啟蒙運動之影響,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的運動:稱為自由神學。被稱為自由的原因是主張此思想的信徒,認為個人有權力認為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應受到外在的管束。其反對中世紀的神秘主義,認為神是可以用理性、良知、經驗甚至機械的方法認識的。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為了迷信。這種宗教改革是屬於純粹主觀性的。[1]自由神學的創始人是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他不相信聖經記載着神的特殊啟示,他堅信內心的良知,而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內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因為人無法確認自己經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2]士來馬赫認為新約及信經中所解釋的耶穌,都被錯誤解釋了。與士來馬赫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也屬於自由派學者,他暗指早期基督教(新約時期)的思想只是信仰的原始概念,隨着時間知識會逐漸成熟、完全,所以基督教的信仰需要重新被修正、改變以達到完全的地步。在士來馬赫之後出現許多深受他影響之神學家例如:包厄珥(Ferdinand Baur,1792-1860)、立敕爾接續發展此思想,雖然立朿爾反對士來馬赫所提出的宗教經驗及形而上學的觀念,多強調於倫理及社會行動的焦點,但皆下來所發展出的思想都有某些相同信念。此思想注重個人勝於教會或聖經之權威,因為過於注重理性所以對於基督教中許多奧秘之事無法接受,例如道成肉身、復活、三位一體的神•••等。因為十分強調懷疑論之思維所以將歷史中的耶穌與教義中的基督分開來並且將心理學、哲學等思想加入信仰的中心,企圖重新建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這個思想很快在德國以外的地區散布開來了。[3]


參考文獻
^ 黎東方,(西洋全史⑯近代文化史),(臺北市:燕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77。
^ 古勒本,《教會歷史》,李少蘭(香港:道聲出版社,2000),462,485。
^ 麥可•柯林斯、馬修•普瑞斯〈基督教的故事〉,謝青峰、李文茹(台北市:台灣麥可股份有限公司,2005),178。

人物
立敕爾

參看
福音派
基督教基要主義